國之瑰寶素紗禪衣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繚綾》中寫道:“應似天臺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絕,地鋪白煙花簇霜!痹佌b這詩句,以為詩中那飄渺如霧般輕盈,晶瑩如水般剔透繚綾的描寫不過是詩人的藝術夸張。直至聞名于世的馬王堆漢墓的發(fā)掘,墓中大量絲織品,特別是兩件素紗禪衣的出土,證實了詩人的描寫并非憑想象夸張而作,而是據(jù)實形象化的描寫。
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兩件素紗禪(單)衣,一件重48克,另一件重49克,不足一兩。如重48克的禪衣,(如圖)長1.6米,兩袖通長1.95米,腰寬0.48米,如果除去領口和袖口較厚重的緣邊,重量僅半兩多。可謂“薄如蟬翼,輕若煙霧”,出于二千多年前的漢墓,不能不令人驚嘆!
這件素紗禪現(xiàn)藏于湖南省博物館中,禪衣用紗料制成,因無顏色,沒有襯里,出土譴冊稱其為素紗禪衣。紗,是我國古代絲綢中出現(xiàn)得最早的一種,它是由單經(jīng)單緯絲交織而成的一種方孔平紋織物,其經(jīng)密度一般每厘米為58根至64根,緯密度每厘米為40根至50根紗。密度稀疏,孔眼充滿織物的表面,因而質(zhì)地輕薄,古人形容“輕紗薄如空”、“舉之若無”,一點都不夸張。上乘的紗料,以蠶絲纖度勻細見長。素紗禪衣每平方米紗料僅重15.4克,并非因其織物的孔眼大,空隙多,而是紗料的旦數(shù)小,絲纖度細。絲織學上對織物的蠶絲纖度有一個專用計量單位,叫旦(全稱:旦尼兒),每九千米長的單絲重一克,就是一旦。旦數(shù)越小,則絲纖度越細。經(jīng)測定,素紗禪衣的蠶絲纖度只有10.2至11.3旦,而現(xiàn)在生產(chǎn)的高級絲織物還有14旦,足見漢代繅紡蠶絲技術的高度發(fā)展。
素紗禪衣輕薄而透明,如何穿著呢?《詩經(jīng)·鄭風·豐》:“衣錦衣,裳錦裳!痹谏势G麗的錦袍外面罩上一層輕薄透明的單衣,使錦衣紋飾若隱若現(xiàn),朦朦朧朧,不僅增強了衣飾的層次感,更襯托出錦衣的華美與尊貴。有著輕柔和飄逸質(zhì)感的紗衣,穿在女子身上,迎風而立,徐步而行,飄然若飛,極現(xiàn)女性的柔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