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品文物鑒定保護有了權威機構
發(fā)布:2011-10-30 20:36:57 來源:哈爾濱百姓網(wǎng)-收集整理 瀏覽次 編輯:佚名
這個由國家文物局批準建立的機構設在世界上最大的絲綢博物館--中國絲綢博物館內(nèi),其主要職能是對全國各地出土及傳世紡織文物、特別是絲綢文物進行科學研究、鑒定測試、保護修復和仿制復制,并提供各種相關資料和培訓專業(yè)人才。
對于送檢的織品,中心有關專家將首先對其纖維種類、織物機構、刺繡針法、顏料和燃料種類、服裝款式及其圖案風格進行鑒定,確定其年代和文物價值。對于有保存價值的文物珍品,專家們將根據(jù)需要對織物和服飾進行處理、清洗和修復。
據(jù)了解,目前博物館專業(yè)人員已完成了包括陜西秦公大墓出土織物、青海出土唐代絲綢、內(nèi)蒙古耶律羽之墓出土遼代絲綢在內(nèi)的19項紡織品文物的鑒定報告,并消毒清洗了大量宋、遼、元、明、清時期的絲綢服飾和其他織物。
中國絲綢博物館常務副館長徐德明介紹說,復制是研究古代紡織工藝最為有效的方法,中心由此專門設立了染織復制工作室。目前,有關專家不僅成功地復原了漢代斜織機、宋代羅織機、元代立機子等大量歷史上重要的織機類型,而且還嘗試復制了漢代長壽繡、印花敷彩紗及具有極高難度的遼代雁銜綬帶錦。
除了鑒定、清洗消毒、修復和染織4個工作室外,中心還專門成立了一個資料室,收有相關專業(yè)圖書和資料,并完成了“中國紡織品收藏信息系統(tǒng)”的建設。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栽桑、養(yǎng)蠶、繅絲、織綢、印染、刺繡的國家,絲綢更是中國古老文化的象征。由于氣候和織物的特殊屬性,許多出土的珍貴織物由于無法保護和保護不當而毀損。徐德明稱,中心的建立對于妥善保護我國豐富的紡織品文物資源、更好地研究我國的紡織和絲綢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據(jù)徐德明介紹,中心成立后,各地文物保護單位紛至沓來。北京明十三陵管理部門已與中心達成意向,將于近日將庫存約40年的600多件珍貴的皇家絲綢服飾送到中心予以鑒定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