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醉書”蘭亭的故事
發(fā)布:2016-12-15 14:32:40 來源:哈爾濱百姓網(wǎng)-哈爾濱古玩-收集整理 瀏覽次 編輯:佚名
東晉時代有一個風俗,每年陰歷的三月初三,人們要結伴去河邊游玩,沐浴春風,消除晦氣和不祥,這種習俗被稱做“修禊”。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也就是王羲之50歲那一年的三月初三,時任會稽內(nèi)史、右軍將軍的王羲之邀謝安、孫綽等41位文人雅士宴集于會稽山陰的蘭亭,行“修禊”之禮,曲水流觴,飲酒做詩。“曲水流觴”,也稱之為曲水宴,41位名士列坐溪邊,由書童將盛滿酒的羽觴(一種輕便的酒杯)放入溪水上游,羽觴在荷葉托著之下順水流漂行,漂流至誰的面前停下,此人就得取觴飲酒賦詩,倘若未即興做詩,要罰酒三杯。
此次集會成為文學史上一次有名的盛會,據(jù)說當日王羲之與朋友、子侄賦詩,共三十七首,事后人們將詩篇匯編成集,稱《蘭亭詩集》。其中有十一人賦詩兩首,十五人賦詩一首,還有十五人沒賦成詩。詩分四言和五言,王羲之本人也賦詩兩首(四言、五言各一首),他另有其五言詩四首未收入蘭亭詩集中,并且眾推王羲之為詩集寫一篇序言。王羲之面對良辰美景、高朋摯友,適逢酒酣興濃之際,用蠶繭紙、鼠須筆乘興疾書,意氣飛揚,瀟灑自如,一氣呵成地寫下了這絕代書法佳品《蘭亭序》。
話說王羲之回家酒醒之后,意猶未盡,伏案揮毫在紙上將序文重新書寫一遍,卻自感不如原作精妙。他有些不相信,又一連重書幾遍,仍然未得原作的精華!案鼤鴶(shù)十百本,終不及之”。這時他才明白,這篇序文極盡“天人合一”之道,已經(jīng)是自己一生中的頂峰之作,自己的書法藝術在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暢淋漓的發(fā)揮。他將《蘭亭序》,一直秘藏在家里,不輕易示人,并且囑咐子孫,妥善保存,作為王家的傳家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