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繡種簡介(上)
一.京繡藝術(shù)
京繡,以北京為中心的刺繡產(chǎn)品的總稱。明清已有京繡的獨立行業(yè),以刺繡各種服飾、日用品為主,尤以刺繡戲衣最為出名。
二.苗繡藝術(shù)
龍這一古老悠久的中華民族的圖騰形象,在苗繡中得到充分而且非常多樣的記錄和描述:不僅有漢族中最為流傳的龍的樣式的豐富記錄,還有魚龍、鳥龍、蠶龍、豬龍、象龍、蛙龍甚至雙身龍、雙首龍,長腳的娛蚣龍,無腳的蛇身龍,彩線刺出的“花身龍”與花卉枝蔓輝映,簇擁著小人形的雙龍騰身而舞,還有與山稀水怪、神人獸物雜陳共處的龍,那長著一對大牛角的龍似出現(xiàn)的最為普遍,而且還有牛角人面的龍婆、龍公,苗人稱為央公、央婆,從苗民祭祖大典吟唱的《苗族古歌》中,我們獲知了央公就是姜央,他與龍、蛇、虎、水牛、蜈蚣、雷公等十一個同胞兄長都是由楓木樹心化生的蝴蝶媽媽所生,又由楓木樹梢化生的雞宇鳥孵養(yǎng),于是姜央便成了苗民的人祖,蝴蝶媽媽成了母祖,而龍兄長帶領(lǐng)的眾獸蟲都成為與苗人粘帶血緣的先祖?梢韵胍,龍這個唯一非現(xiàn)實化的形象與苗族的關(guān)系是十分久遠了。
曾有人說:“中國龍的軀體真正得到隨意舒展的地域是在僻遠而自由的苗疆” (參見徐煉《中國民間美術(shù)》(P27)。在地處祖國西南山區(qū)的苗鄉(xiāng),龍,不僅是苗族人民崇尚的形象,而且被塑造得十分瑋奇詭譎、栩栩如生。
苗鄉(xiāng)的“龍舟節(jié)”是聞名于世的。披紅掛綠的龍舟頭與漢民族的龍頭造型十分相像,一樣的威武昂揚,但卻有一點不同,就是龍舟龍頭上生出的那對大牛角,這點與漢龍的異處,我們在同樣馳名的苗家刺繡中看得更為充分。
苗族喜愛刺繡就像喜愛唱歌一樣,幾乎視若生命的一部分。苗族姑娘好刺繡是與傳說里的苗民南遷聯(lián)在一起的,說是有位叫蘭娟的女首領(lǐng)為了記住遷徒跋涉的路途經(jīng)歷,想出了用彩線記事的辦法,過黃河繡條黃線,過長江繡條藍線,翻山越嶺也繡個符號標記,待最后抵達可以落腳的聚居地時,從衣領(lǐng)到褲腳已全部繡滿,從此,苗家姑娘出嫁都要穿上一身親手繡制的盛裝,為的是緬懷離去的故土,紀念英勇聰慧的前輩,同時也為了承繼前輩流傳下的這份美麗,不忘祖業(yè),激勵后人。
我們可以先從那化生母祖的神木和孵化母祖十二只蛋的雞宇鳥說起。苗族起源的多種說法之一是“東來說”,這與神木、鳥有關(guān),也與中華民族的上古神話傳說相關(guān),說木神句芒輔佐了東方天帝太嗥。太嗥其實是一個以神鳥為圖騰的上古氏族,又說太嗥便是伏轟,伏轟與女鍋作為中華民族的祖先是盡人皆知的,他們傳說中的樣子便是龍的最初形式,《列子·黃帝》記:“皰犧氏(即伏羲)、女媧氏……蛇身人面”,《春秋緯合誠圖》記:“伏轟龍身牛首”,可以說,這些上古的圖騰意向在苗族的繡品上反映得非常明顯,比如那看似雙龍戲珠的繡品,中間卻是個人,這人其實就是苗民人祖姜央,而雙龍便成了庇護苗民的伏羲與女媧。
現(xiàn)今聚居西南山區(qū)的苗人與上古東方氏族的關(guān)系還可以從炎黃餞爭的故事找到根由,說是上古時各行仁道而道不合的炎帝和黃帝發(fā)生戰(zhàn)爭,最終炎帝戰(zhàn)敗,偏守蠻荒的南方一隅,跟隨他的苗民也跋山涉水最后落戶在西南山區(qū),又有一說是炎帝這位中華民族的“農(nóng)神”、“谷神”最后成了管轄南方的天帝,被本是當?shù)赝林拿缑裾J做了自己的始祖。有一點確證了炎帝與苗民的古老關(guān)聯(lián),就是苗人的牛龍圖騰就是傳說中的炎帝形象:人身牛首。難怪在苗繡的形象中有那么多的牛角龍形象。
苗族的文化與中華民族的上古歷史如此密切的纏繞一起,苗族的刺繡不僅熱烈奔放,而且蘊意著神秘悠遠的篇章,苗繡中的龍更以其豐富的意象與中華民族的開創(chuàng)歷程緊密地聯(lián)在一起。從這些殘存著“人神混同”、“人獸混同”、“自然物類混同”的原始思維特征的繡品中我們看到,苗族人民營造出的龍是那樣的率真稚氣、熱烈奔放、神奇壯麗、自由不羈,令觀者如醉如癡!
三.中國發(fā)繡
發(fā)繡,又稱“墨繡”。它是以精選少女的天然色發(fā)作繡線,具有淡雅不褪色、耐腐蝕、利于收藏等特點。
據(jù)史料考證,發(fā)繡起源于唐朝年間,民間少女表示對佛的虔誠,以自己的綹綹青絲精心繡制觀音、如來佛像,朝夕焚香膜拜,視為大禮,F(xiàn)存最早的在英國倫敦博物館藏有南宋時劉安繡制的發(fā)繡《東方塑》像,日本正侖院收藏的明代刺繡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