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硯的真?zhèn)蝺?yōu)劣鑒別
端硯之硯石,因產(chǎn)于我國廣東省端州(今肇慶市)之端溪而得名。據(jù)《石隱硯談》記載:“東坡之端溪巖,始于唐武德之世。”武德為唐高祖(李淵)的年號(618年-626年),這說明端硯問世,已一千四百年的歷史。因其石質(zhì)優(yōu)良、實用性能優(yōu)越,故成為我國的四大名硯(端硯、歙硯、洮河硯、澄泥硯)之首,為我國文房四寶大家族中之佼佼者,歷來備受人們青睞!在新中國成立以前生產(chǎn)的較好的端硯,現(xiàn)都已成了難得的古玩。
凡是古玩,歷來皆有作偽,端硯也不例外:以次充好、以無名充有名、以新充舊、制作假石眼、按著錄上名硯式樣制作、摹刻名人之銘文、落名人之款等等,藉以提高“身價”謀取暴利,這是作偽的通常手法。因端溪石硯的石料頗為名貴,市面上常見的偽造端硯,石料一般是選自別處顏色相近、有美麗之紋理、或有石眼的,但石質(zhì)瘦硬粗糙,沒有端硯石之優(yōu)越性能,雖然精雕細刻,但是石質(zhì)卻不入檔。以前端硯中有石眼的尤為罕見,而現(xiàn)在賣端硯的商店中,大多數(shù)都是有石眼的“端硯”。
端溪硯歷代開采很多,坑洞、石品名稱繁多:坑又分為水坑、山坑、宋坑、明坑、清坑、麻子坑、吳蘭修坑、張之洞坑……石品有青花、魚腦凍、蕉葉白、火搽、天青、冰紋、金星點、石眼等等;端石因色調(diào)而名的有紫端、白端、青(黑)端、綠端,紫端居多性能較優(yōu)越,白端、青端、綠端較為稀少,灰蒼、黃褐色的端石系下等品!抖讼幾V》記載:“石性貴細潤,石色貴青紫!惫嗜藗儗ψ隙顺幰浴白显埔晃談偾Ы稹痹~句來贊美。
因端溪硯石開采歷時長,坑洞、石品頗復雜,又有不少的魚目混珠,那么如何鑒定端硯的真?zhèn)魏蛢?yōu)劣?筆者根據(jù)祖?zhèn)鞯蔫b別方法,總結(jié)出鑒別端硯的六訣(筆者以最有代表性的中等紫端硯實物為例,鑒別法經(jīng)福建省文物局專家組同志認可。):一為看端硯的顏色來認定;二為觀石質(zhì)是否細潤、密實;三為上手時感覺,端石為沉積巖輕重適中,上手有滋潤之感,若感到太輕或太沉重、或有枯燥的感覺,均有偽品之嫌;四為聽聲,端硯叩之聲音較小且悶啞,不像其他石硯叩之聲音帶脆帶響;五為用指按,只要按1秒鐘,端硯上就會有“水氣”形成的手指痕跡;六為呵氣,靠近端硯呵一口氣,硯上就會凝聚一薄水層,用指一抹可見凝聚的水多寡。綜上所述:端硯若具有上述六點情況與性能,那就是真品,反之為劣偽品;上述五、六兩點性能越強的端硯就越優(yōu)越,反之則越劣或是偽品。
對初學者來說,復雜的端溪硯石的坑洞、石品,應要大略先了解一下,后再繼續(xù)下功夫。諸如:水坑佳品細膩嫩爽、滋潤堅實,具有發(fā)墨不損毫、呵氣可研墨的特點,比山坑的性能優(yōu)越;一種生氣團團如澄潭月漾者謂魚腦凍,潔白如蛛絲網(wǎng)、縱橫布密者謂冰紋,其兩者只出于下巖大西洞……
對從事鑒定之人來說:不但要有堅實的基礎(chǔ)知識、豐富的閱歷,還要懂得古今作偽情況,真品與偽品之間差異,及與端硯有關(guān)的多方面知識。
前不久,筆者上手了一方明朝宰相所用的端硯,為長方體式,約4×13×19厘米,硯臺表面為灰蒼色,略帶點兒淺紫色;背面刻有“靜亦定動亦定,故壽以世計而永保其天命,臺山珍玩!迸_山,為明宰相葉向高的別號(1559年—1627年);側(cè)面刻有“是研為福清葉文忠公所蓄,即玉帶環(huán)腰是也,故家舊物而藏之,丙寅冬后學香之薩廷沛!笨磥磉@臺端硯人文背景皆佳,可謂是價值連城的至寶!然而,這臺宰相用的“端硯”它卻無墨銹、破損之處為灰蒼色;其質(zhì)地略粗,上手時覺得太輕,且有枯燥之感;按之沒有“水氣”形成的手指痕跡,呵氣硯上沒有凝聚的薄水層。筆者握了很久,亦無“手中水滋”的現(xiàn)象!《端溪硯史》記載:“握之稍久,手中水滋。”(指水坑的端硯)。故筆者當眾定其為偽品,而非有些專家所認定的“玉帶環(huán)腰端溪硯、水洞老坑硯臺!”結(jié)論。理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銘文決不會題(刻)在如此低劣的硯臺上。
為了能使古硯鑒藏者了解古硯的情況,筆者推薦幾部重要的古硯文獻供讀者參考:《硯史》、《端溪硯史》、《硯譜》、《端溪硯譜》、《西清硯譜》。其中《西清硯譜》一共24卷,清乾隆年間于敏中等人奉敕編。此書收錄內(nèi)府秘藏歷代硯品,文圖并茂,有乾隆帝親自撰寫的序,賜名《西清硯譜》。此書每一硯品,都有詳細的記述、考證,其圖形、款識都加以臨摹。每硯的形制、尺寸、材質(zhì)、收藏者姓名以及出處,多作詳述,是一部名副其實的古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