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談微型奇觀
發(fā)布:2011-10-30 20:02:38 來源:哈爾濱百姓網(wǎng)-收集整理 瀏覽次 編輯:佚名
說起端硯王,應(yīng)屬1942年開采出的一塊大端石,此石于上世紀90年代雕制,是一件長2.05米,寬0.95米,重約一噸,被稱為“端硯王”的特大硯臺——“七星巖古今碑刻硯”。實為奇觀大硯。
這里介紹的是一方特小的微型端硯。該硯長4厘米,寬3厘米,厚0.5厘米,比大拇指略大,是一方把玩的蛋形指硯。實為難得微妙奇硯。
所以稱奇妙,主要奇在該硯為一品微型端硯,色似豬肝赤色,具“呵之乃潤”特點,為西坑石。硯雖小,可上面有雕龍花紋;妙在硯上還有個大象眼,硯眼直徑為1.8厘米,眼占全硯三分之一。眼呈青綠色,圓圓的眼中央還有個小睛,睛赤色,眼、睛分明,有睛眼謂之活眼。古人云:“活眼硯為貴”。
更為奇特的是,硯的背面刻有文字兩行,右面是“端指硯洲”,左面是“丁丑陳端友”。“端指硯洲”是指這方硯雖小,只有手指大的端硯,可它的內(nèi)涵可比上“硯洲”之大。自此令筆者想到一段關(guān)于“硯洲”的歷史典故:公元1043年,清官包拯赴端洲任知州,一反前人勒索端硯的惡習(xí),除收取向朝廷進貢所需硯外,自己一方也不留。他手下書童認為包拯也十分愛硯,就背地里給包拯留下一方硯,當船行至江心,忽起大風(fēng),包拯發(fā)現(xiàn)了這方硯,一氣之下把它投入江中,后來就在江心形成了硯洲這塊地方。
硯左上行字,丁丑是1937年,陳端友是刻硯名家。據(jù)查《中國美術(shù)家人名辭典》第1035頁,陳端友(1891-1959年),江蘇常熟人,初從揚州張?zhí)綄W(xué)刻硯,是清末、民初制硯高手,這方小硯就出自他手。此硯經(jīng)他精工選材,合理設(shè)計,巧用象眼,精雕龍紋,刻工精湛,圖案神態(tài)自然,是世間最小端硯,可謂近代硯史上一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