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蔭對弈竹筆筒
這件“陳立制”款“松蔭對弈圖”竹雕筆筒,橢圓形,古銅色,高16.7厘米,直徑14.3厘米。筆筒原貌為鵝油黃色,地子上有作者巧施用以防蟲的石灰膩?zhàn)樱鼭{熟舊,色澤古雅可愛。后被筆者用生桐油徹底洗刷了一次,導(dǎo)致包漿盡失,色澤灰暗,但仍不失為一件竹刻佳作。
筆筒的正面雕刻“松蔭對弈圖”。蒼松兩棵,亭亭如蓋;芭蕉一株,枝葉碩大,舒卷有致;梧桐一棵,從石壁旁斜出,搖曳生姿;松樹下,一條小溪穿過,流水潺潺。兩位白須老人坐在松蔭下,以石為案,端坐于石形鼓凳上,悠然對弈。一老者下子落定,擲地有聲;另一老者秉思凝神,舉棋待定;一中年男子正襟危坐,觀棋不語。芭蕉樹旁,梧桐樹下,有兩侍童,女童對著爐火,揮扇煮茗;男童手捧茶盤,朝著對弈者方向款款而行。稍將筆筒旋轉(zhuǎn),從女童揮扇煮茗處假山中臺階拾級而上,可見兩位頭挽高髻的女眷正圍石捧卷而讀,神情專注,談笑風(fēng)生。巨大的假山石壁上,刻有“陳立制”隸書款,筆劃工整秀麗,遒媚勁挺。下刻陽文方形“陳”字篆書名章。整個畫面假山突兀,曲徑幽林,人物意態(tài)閑適,意境高遠(yuǎn)清新。
作者采用高浮雕和透雕技法,筆筒上刻有云氣紋,開闊意境,畫盡而意未了。雕鑿既深,得肉乃厚。樹、石、芭蕉、人物已近圓雕,刀法精湛,打磨光潤。筆筒構(gòu)思巧妙,極具匠心,非竹刻名手不能為。圖中將人物分為3組共7人,一是弈棋、觀棋者,居中心位置,二是煮茗、送水的侍童,三是展卷而讀的女眷。人物刻畫神形兼?zhèn),栩栩如生。作者在人和環(huán)境的處理上,使山石、樹木顯得高遠(yuǎn),而人物處于低近,突出。在人物之中,弈棋、觀棋場面顯得寬大,侍童、女眷相對遠(yuǎn)而較小。
綜觀整個筆筒的雕刻藝術(shù)風(fēng)格,這種雕刻技藝精湛,以隱逸生活為背景的“松蔭對弈圖”筆筒,是明末清初竹刻藝術(shù)品的典型器物,當(dāng)是出自清早期揚(yáng)州、嘉定一帶竹雕藝人精心刻制的杰作。
以文人隱逸生活寫照的筆筒,是明末清初時期涌現(xiàn)最多的題材。如“庭院生活”,“攜琴訪友”“竹林七賢”,“溪山行旅”等,畫面雕刻不同,意義相仿。這從同時期的瓷器、玉器、木刻、牙刻等相關(guān)藝術(shù)品中就能得到印證。很多名士寄居寺院山林,以琴、棋、書、畫自娛。當(dāng)時這種以精神寄托為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的作品,不斷涌現(xiàn)。
筆者遍查明清以來竹人名錄,未見有關(guān)“陳立”的只言片語。作為一個民間收藏者,未免孤陋,還望得到這方面專家學(xué)者的指正,如能對“陳立”有所考據(jù),或許《竹人錄》還會有“陳立”先生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