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特殊的早期漢硯
新石器時代的研磨器,由磨盤和磨棒組成。先民們以此研磨糧食、中藥和顏料,是當(dāng)時的主要生活用具。硯是承襲了研磨器這一原理發(fā)展而來。湖北云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研墨石硯,和廣州市象岡山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的石硯(同出尚有大小不一的墨丸),這些實(shí)物的問世,成為秦漢時期已有書寫使用墨硯的不爭事實(shí)。
這方漢硯出土于河南三門峽地區(qū)。質(zhì)地為深綠色花崗巖石,特殊的地方,就是硯的形制為不規(guī)則橢圓形,硯的正面和背面加工成平面,硯的周邊敲擊成型。直徑15、厚6厘米,上附有一個不規(guī)則橢圓卵石研杵,直徑6、高3.5厘米。硯面和研杵底面,由于長期使用,磨得非常光滑。用高倍放大鏡觀看,硯面和研杵底面,有黑色顏料痕跡和銹蝕斑點(diǎn)。制作這種書寫器物,體現(xiàn)了先民們樸素的工藝語言,充分展示出了漢代早期中原文化的特征。
出土這方硯的地區(qū),有個廟底溝新石器遺址約公元前4000年 ,廟底溝屬三門峽市,出土有彩陶、骨器和石器。歷史上還有個周分封的諸侯國——虢,姬姓,有東西北號之分,其中北號在西周時即已建立,都上陽,在今河南省三門峽市及山西省平陸縣一帶,春秋時為晉所滅。西虢遷徙時,有仍留原地者,稱小虢,后為秦所滅。唐代出澄泥硯列為第一的號州,即現(xiàn)今三門峽市下轄的靈寶市。靈寶市歷史上還產(chǎn)號州石硯,至今號州石硯還在生產(chǎn)。由于三門峽水利工程的建設(shè),這個地區(qū)近幾年出土不少古硯,好幾位朋友曾讓我過眼他們購藏的出土于這一地區(qū)的石硯。硯文化在這一地區(qū)延綿不斷的歷史,是這個地區(qū)文化的最大亮點(diǎn)。
說起得到這方硯,也很有意思。一天我到潘家園舊貨市場逛地?cái),人頭攢動,熱鬧嘈雜。當(dāng)看到兩千多年前先民使用的這件器物,像剛從朦朧的夢境中走來,眼前一線靈光閃爍,把我徹底驚醒。問攤主“你是哪里人﹖”“山西的!薄斑@東西哪里收的﹖”“三門峽。”經(jīng)過過眼問價(jià),很快成交。到家仔細(xì)觀察,倒確是件不錯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