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師法書開新風
一代宗師張大千,四川內(nèi)江人也,少稟穎異之資,又勤勉篤學,唯賢是問,早年拜海上名家曾熙(農(nóng)髯)、李瑞清(清道人)為師習書法,后更以詩書入畫,潛心鉆研唐宋元明清書畫名家經(jīng)典,臨摹古人名作幾近亂真。60年前遠赴敦煌面壁3年之久,畫藝大進。其作品題材廣闊,山水、人物、花鳥、走獸、工筆、寫意、潑彩、潑墨、詩、書、畫、印無一不精,無一不曉。國畫大師徐悲鴻贊其曰“五百年來第一人”也。因畫名太盛,竟湮沒其書法之美。然就其藝術(shù)成就而論之,余以為書法應勝出繪畫幾分耳。
宗師自云:“20歲歸國,居上海受業(yè)于衡陽曾夫子農(nóng)髯、臨川李夫子梅庵,學三代兩漢金石文字,六朝三唐碑刻!薄皟蓭熥鲿嚅g喜作畫,梅師酷好八大山人,喜為花竹松石,又以篆法為佛像;髯師則好石濤,為山水松梅,每以畫法通之書法……”受二師之影響,書法習魏碑,得《瘞鶴銘》、《泰山金剛經(jīng)》之妙,后參宋黃山谷之筆勢、清石濤之勁健、山水畫之意境,自己豪放磊落之性格,皆注入法書之中,筆下字字珠璣,豪放灑脫,鐵畫銀鉤,一波三折之特色躍然紙上,筆力遒勁而秀逸,神采飛揚。影響之巨,被當今書法界推崇為“大千體”!
古人云:書畫同源。即以書法入畫,畫法通之書法。遠觀徐文長、鄭板橋,近觀齊白石、李可染等諸大師法書,豈有異議者乎?細觀宗師法書,字圓方有致,剛?cè)岵,結(jié)構(gòu)多是左低右高,左松右緊之特點更彰顯跳蕩靈動、豪邁之氣;濃墨枯墨、裹鋒蓄勢,節(jié)奏快慢,行筆施展之變化,末端轉(zhuǎn)換之收勢皆能意會也。集字成篇,形成內(nèi)斂、古拙多變,結(jié)體清新俊朗,超然脫俗。宗師法書得道于古今時賢,以畫法通書法,品位自高矣,為國人書法開一代新風。
余事丹青近40年,雖對書法情有獨鐘,亦臨多家名家碑帖,仍不得其妙也。甲申暮冬,余赴臺北舉辦書畫展,有幸到摩耶精舍梅丘之下祭奠師祖張大千先生,了卻恩師遺囑、嘗多年夙愿。時覽多幅師祖法書墨寶,豁然開朗、茅塞頓開,專攻本門“大千體”書法之念油然而生。返大陸至今,學其書體孜孜不倦,廢寢忘食,然常恨腦笨手拙、胸無陶朱之術(shù),長進太慢。嘗想,大風堂門里之人,“大千”體若落他人之后,豈不羞乎?抒詩感懷:
驚天絕藝入毫端,
滄桑歷盡梅丘眠。
花開時節(jié)誕辰日,
神州書壇念大千!
歐美踏遍傳國粹,
激情飽蘸書奇緣。
一波三折吐豪氣,
文光四射耀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