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不完全佚名造假法之仿制偽作辨識
發(fā)布:2010-6-27 16:59:06 來源:轉(zhuǎn)載 瀏覽次 編輯:佚名

圖一

圖二
論“不完全佚名”的“仿制”造假,其實它的操作手法相對還較為便捷。其基本造假原理是,只要作偽者能將某書畫名家的筆墨與造型“仿”到五六成,然后在成品中再鈐蓋上若干方或真或假的印章就算完事,就足以給不少“急功近利”的鑒藏人造成辨識困惑。
去年,我目睹到一件鈐蓋有著名女畫家周思聰常用圖章“周“的荷花題材畫作圖1入拍于北方某拍賣行,拍賣圖錄上也署其名為“周思聰作品”,此畫曾引起不少收藏家的關(guān)注。在我本人的印象里,該畫家生前確實畫過不少意趣十分高妙的荷花題材的作品,但圖1的筆墨卻異常瑣碎,表現(xiàn)荷葉和莖的筆勢也明顯地不諧調(diào)統(tǒng)一,像信手用毛筆胡“涂”亂“掃”出來似的,因此整件畫作顯露出的境像儼然不如該畫家親筆來得柔和完美。所以我認定圖1是一件不參照任何母本,僅憑借作偽者個人的理解與作畫能力“仿制”出的疑偽成品。再細仔觀賞圖2這件周思聰?shù)恼孥E荷花作品就大有不同了。它雖然不題款識,也只有一“周”字圖章,但畫中的筆墨清雅含蓄,意境雋秀悠遠,圖1根本無法與其作相提并論。
根據(jù)書畫“不完全佚名”造假法之“仿制”偽作的基本特點,我建議大家在辨識時要注意以下三點:(一)對當局名家的筆墨傳承、創(chuàng)作理法以及其多數(shù)代表性的作品都要有較深入的了解與認識;(二)對任何一件被鑒定作品的筆墨與造型的特點與質(zhì)量既要做獨立的分析檢測,又要與已確認真跡廣做比較;(三)鑒藏者凡是初次接觸某名家的無款識作品,都要盡可能分時段,多次數(shù)地認真辨察該書畫的筆墨與造型狀態(tài),并多與同行進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