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說唐代金銀器
發(fā)布:2009-12-23 14:48:08 來源:賓縣百姓網(wǎng)-收集整理 瀏覽次 編輯:佚名
唐代金銀器從器物種類可以分為食器、飲器、容器、藥具、日用雜器、裝飾品及宗教用器。唐代金銀器紋樣豐富多彩,這些紋飾與器形一樣,具有強烈的時代特點和風格,透過它們,我們確實可以感到唐代現(xiàn)實生活的五彩繽紛,文化藝術的欣欣向榮。
唐代金銀器的工藝技術也極其復雜、精細。當時已廣泛使用了錘擊、澆鑄、焊接、切削、拋光、鉚、鍍、鏨刻、鏤空等工藝。
唐代歷時近300年,金銀器制作也經歷了不同的發(fā)展階段。
初唐到唐高宗時期(公元618―683年),器類品種不多,有碗、盤、杯、壺、鐺等。其裝飾特點是劃分出許多區(qū)段來配置圖紋,裝飾區(qū)間多在9瓣以上,甚至于有14瓣的,這些區(qū)間瓣多鏨刻成U形或S形。棱形器物是這個時期的重要特征。
武則天到唐玄宗時期(公元684―755年),器形種類增多,上一期12瓣以上的裝飾區(qū)間手法已被淘汰,大量采用六等分、八等分來裝飾配置紋樣,裝飾瓣多為蓮瓣形且多為雙層疊瓣,U形瓣已極少見,S形瓣不再出現(xiàn)。
總之可以說:從唐初到玄宗時期金銀器皿受西方的影響較大,但同時也開始了中國化的進程,外來因素逐漸減少和消失。如高足杯、帶把杯、折棱碗、五曲以上的多曲器物和器身呈凸凹變化的器物很流行。紋飾有忍冬紋、葡萄紋、連珠紋、寶相花紋、禽獸紋和狩獵紋。
肅宗到憲宗時期(公元756―820年),裝飾手法多采用多重結構為主的六等分法,盤類多附三足,出現(xiàn)仿生器形,即仿照動物等的造型。已不見高足杯,帶把杯和多曲長杯等。
穆宗到唐末(公元821―907年),器形種類繁多,盒、碗類器物出現(xiàn)高圈足,仿生器形更多一些,流行四等分、五等分的裝飾手法。金銀器皿又代表了金屬工藝的最高水平。唐代金銀器從器物種類來說,可以分為食器、飲器、容器、藥具、日用雜器、裝飾品及宗教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