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郵在于勤
最近,我得到了郭老的《郭潤康集郵日記》(以下簡稱日記),受益匪淺,更加深了對郭老的敬意,一吐心中的感慨。
《日記》是從2003年3月23日起,在郵刊郵報《鴻雁日記》欄目發(fā)表后整理成書。郭老思路廣闊,文章流暢,信息量廣、知識含量大。使我特別感到榮幸的是,其中日記系列之三有一篇于2005年3月1日寫的《集郵在于勤》,與我有關。2004年7月的一天,湖南衛(wèi)視來我家采訪,隨即制作了“百姓集郵”專題電視片在“傳郵萬里”欄目中播出,節(jié)目中有一首形容我集郵的打油詩:
自己家找找翻翻
親友家走走問問
廢品店挑挑換換
藏友家學學問問
舊貨攤尋尋看看
碰巧,11月6日《湖湘郵人》作者柳立軍先生來到我家,看后便將這首打油詩記在他的專訪《“健”、“勤”、“貪”的鄧仲林先生》一文中,收錄在他2005年1月5日出版的《湖湘郵人》。我本是一名普通的集郵愛好者,可是郭老看后給予很高的評價和贊賞。
郭老在文章中說:這首打油詩體現(xiàn)了鄧仲林先生的收藏方法,立足于“勤”的寫照,讀了之后,引起我極大的共鳴。我曾自編一首集郵三十字訣,全文為:
集郵在于勤
勤而在于恒
恒而在于學
學而在于深
深而在于研
研而出學問
郭老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們:要集好郵,首先一條是抓住一個“勤”,這和鄧先生的“勤”可說不謀而合”……!叭衷E”,喚起了我對往事的一些思考。
確實,要搞好集郵和收藏,首先要有真心的愛戀,愛好出勤奮,勤者出天才。集郵要有執(zhí)著精神,實際中要勤快,要做到腳勤、手勤、嘴勤、眼勤和腦勤。我自從愛好集郵和收藏后,工作之余便常隨身帶著一個筆記本,記錄自己所想所需郵品和藏品的備忘錄,遇到所需就盡可能地選購。有次我和郵壇前輩黎澤重先生在郵市上,發(fā)現(xiàn)一枚1965年2月10日湘陰縣一位農(nóng)民寄給中共湖南省委第一書記張平化的信,竟是用廢報紙自制的,看起來很丑陋,但它反映了我國三年困難時期物資奇缺和良好的干群關系,是一件難得的歷史見證。黎老購買后看到了我很想要的心意,便無償?shù)刭浗o了我,我很感動,如獲至寶,當即寫了一篇郵文。
為了集郵和收藏,我常在自己開設的廢品店里挑選,在那幾十袋甚至上噸的廢紙中,不知疲倦地翻騰著。有次我在廢紙堆里發(fā)現(xiàn)一張1949年8月4日湖南和平解放后,臨時省政府主席陳明仁于10月13日用手寫并蓋上大紅印章的第四號委任狀,高興極了。還有,通過幾年的時間,我從大量的廢實寄信封中挑選了全國各地幾十年來的郵戳和郵政掛號等郵品,整理后成了一系列資料,其中有的已成了絕品,雖然它們沒有價格,但它們的價值不可低估,對此2001年7月25日《東方新報》記者周凱波寫了篇報道:“廢品堆里覓珍奇”一文,以張揚此事。
郭老告訴我們要集好郵不但要勤,而且還要有恒心。要集好郵搞好收藏,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要打“持久戰(zhàn)”。幾十年來,去郵市幾乎成了我的一種“制度”,有時收獲不少,有時也空手而歸,但我從不灰心喪氣,而是快樂堅持,日子久了,成果也就有了。
在收集名人簽名封片時,更使我體會到恒心的重要。有機會遇上名人簽封,需要耐心等待,有時排成長龍,能獲得簽名封片,有時也落空。在和名人通信請求簽封,有時能很快得到,有時好幾封信也音訊全無,但我一直堅持著。
2001年9月21日,中華全國郵展在南京舉辦,我國著名青年歌唱家宋祖英被聘任為中國首任集郵形象大使,我去信請她簽名,很快就收到了她贈寄的簽名封。2004年3月18日,我去信請求著名作家、童話爺爺嚴文井先生簽封。當時年近90的嚴老,身體極差,帶病用發(fā)抖的雙手簽封贈寄給我,同時,在回信中嚴老夫人要我今后不要外傳,恐怕不能應付了。嚴老于2005年7月20日不幸逝世,這也可能是他的最后一枚簽封了。2004年2月10日,我去信請求著名文學家臧克家先生簽封,當他家人收到信時臧老已去世5天了。后來在我的懇請下,臧老夫人鄭曼懷著悲痛的心情為我簽了封,并在信中囑咐:“我不是名人,只供你留念,千萬別展出,這是我誠懇的要求”。由于我在收集名人簽字封片的決心大,韌性足,很多信件發(fā)出后,雖回信率只有20%左右,但我一直堅持。幾年來,我收到了我國著名集郵家郭潤康,常增書及全國集郵聯(lián)副會長王新中和狼牙山五壯士幸存者葛振林(現(xiàn)已去世)。還有金猴生肖郵票原圖設計家黃永玉,跟隨毛主席的攝影家呂厚民,著名歌唱家王昆等近300枚簽名封片。在實際中使我深深體會到有恒為成功之本,集郵在于勤、在于恒心、在于堅持,讀了郭老的《日記》我更堅定了自己的信念。